今天是:

学院首页

日常生活的几个经济学问题

编辑:管理系秘书     

    导演朱时茂一声“开始!” 扮演店小二的陈佩斯就风卷残云般把一碗面条吞下去了,因为实在饿得受不了啦,这一碗面条的效用自然应该是10;接下来重新开始拍,虽然还能吃下去,但是效用可能递减为5;当第二碗也不算,需要从头再拍的时候,第三碗的边际效用对“陈小二”来说也许只有0;如果继续吃下去,太撑肚子,边际效用递减为-5,总效用也从15减少为10。边际效用递减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再好的山珍海味让你天天吃,你也觉得没有味道。为什么有许多男人明明有如花似玉的老婆,却还要出去“泡妞”呢?根本原因是整天和老婆耳鬓厮磨的边际效用递减,想寻找点新鲜的刺激。所以物品效用的另一个特征是其边际效用递减。
馒头和苹果,哪个更有价格弹性?

    价格当然是有弹性的。没有价格弹性,那是计划指令的价格。可以说没有价格弹性,就等于没有市场经济。价格的变化不正是斯密老先生说的“看不见的手吗”?关键是要看看这弹性有多大,如果弹出了成本底线,不是也不成吗?需求的价格弹性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在日常生活中,必需品和奢侈品的需求弹性差别就比较大。生活必需品因为是日常所需,即使价格上升需求量也不会减少多少。如果你一顿吃一个馒头,过去2角钱你吃一个,后来3角钱你吃一个,现在4角钱你还是吃一个;相反,如果馒头从4角下降到2角,你也不会一顿从吃一个增加到吃两个。这种必需品基本是缺乏弹性的。看病也一样,当看病的医疗、检测、药品等价格上升时,尽管人们会比平时减少一些看病,但不会大幅度地减少看病的次数。水果则不同,不是必需品,便宜的时候可以多吃,随着季节的变化,价格上升了也可以适当少吃一点,这是比较富有弹性的东西。当然,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变,生活必需品也可以发生变化,比如生活条件好了就把水果当作必需品。

什么是经济人理性?

    经济人理性是指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们的经济理性。这种理性表现在作为消费者,他要以最低的价格或付出获取最大的利益,厂商则要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譬如一个歌迷,明明知道花100元就能买一张门票,而他仅仅因为喜欢歌星就偏要掏1000元买一张票,就不符合经济人理性原则,因为按照经济人理性原则,他多花的900元是冤枉钱。对于个人而言,做出理性选择和决定是为了个人的自身利益。当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目标和愿望。鲁子敬拼命工作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庞士元则更喜欢一种悠闲的生活方式,他宁愿清苦却追求闲暇。我们不能去评价鲁肃和庞统,究竟谁的选择“好”还是“不好”。反正大家都按照自身利益最大化去选择。厂商之间也是这样,利润最大化并不是价格卖得越高越赚钱。有人说: “可是现在即使是降价,商品也还是卖不动了,要再这样下去,不要等企业垮台,我就得先跳河了!” 。马克思说:商品爱货币,而真爱情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商品转化为货币,是一次‘惊险的跳跃’;一旦失败,摔碎的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商品生产者。当商品正面临着惊险跳跃的失败,这里的问题其实不在价格,而在供求。从供给方面看,如果进一步降价销售就跌破了成本底线,亏本赚不住吆喝,当然不是理性选择,不符合经济人理性原则。”

什么叫“看不见的手”?

    正常情况下,市场会以它内在的机制维持其健康的运行。其中主要依据的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经济人理性原则,以及由经济人理性原则支配下的理性选择。这些选择逐步形成了市场经济中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这些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冥冥之中支配着每个人,自觉地按照市场规律运行。市场机制就是依据经济人理性原则而运行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消费者依据效用最大化的原则做购买的决策,生产者依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做销售决策。市场就在供给和需求之间,根据价格的自然变动,引导资源向着最有效率的方面配置。这时的市场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的相互作用下,推动着生产者和消费者做出各自的决策。

什么叫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在各种版本的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教科书中, 经济学所关注的其实并不是教人如何赚钱的学问,而是关于资源配置的学问。经济学告诉我们,在一个自由选择的体制中,社会的各类人群在不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可以使整个社会的经济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市场机制实际上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推动着人们往往从自利的动机出发,在各种买卖关系中,在各种竞争与合作关系中实现互利的经济效果。交易会使交易的双方都能得到好处。另一方面,虽然在经济学家看来,市场机制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可是事实上由于市场本身不完备,特别是市场的交易信息并不充分,却使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造成很多很多的浪费。

    提高经济效率意味着减少浪费。如果经济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在不使他人境况变坏的同时使自己的情况变得更好,那么这种状态就达到了资源配置的最优化。这样定义的效率被成为帕累托最优效率。反复揣摩这个经济学的效率定义,觉得这个意大利人说得还是非常有道理的。如果一个人可以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同时能改善自己的处境,他就在资源配置方面实现了帕累托改进,经济的效率也就提高了。

    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销售和消费其实是脱节的。由此造成的浪费也是非常惊人的。你说现在反对大吃大喝,可是要吃要喝是人家自己掏钱买的。全国的饭店里一年吃剩下的饭菜有多少?有人估计往泔水缸里倒掉的在600亿元以上。而更多的是那些城里人,家里几乎无一例外的都存放很多本来就没有穿过几次的衣服,从来没有翻过的书,成纸箱的儿童玩具,仅仅看过一遍的电影VCD,甚至连一遍也没听完的英语磁带。一个中学生两年可以换3部手机,原因很简单,原来的样式不时髦了,拿不出门了。至于旧家具、旧电器更是无处存放,只好该扔就扔。

    面对这种情况,也很难在道德方面对谁进行谴责。消费领域通行的规则是消费者有权处理他自己花钱买来的任何商品和劳务。不论他的处理方式是什么,哪怕他原封不动地扔掉也属于完全正当,别人无权干涉。由于商品本身存在着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双重属性,理论上,一件商品在出售给消费者的那一瞬间就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而不是消费者将它用掉的时候才实现价值的,后者所实现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在市场经济里,生产商品仅仅是为了销售而不是为了消费。销售和消费的脱节其实是很大的浪费,这种资源配置的效果根本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

什么是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是买者为购买一种商品愿意支付货币量减去买者的实际支付量的节余部分。

    就举买电脑的例子吧。虽然都知道某公司的电脑质量和性能不错,但是,愿意支付的价格是有差异的。甲富甲一方,愿意出9000元的价格买天想电脑;乙愿意出8700元;丙愿意出8300元;丁只愿意出8000元成交。假如现在公司就只有1台电脑可卖,由4位买者竞价,最后的胜出者肯定是甲,当他以8750元买到这台电脑的时候,他的额外收益是多少呢?比起他愿意出的9000元来,他还得到了250元的“消费者剩余”。假如现在有4台天想电脑出售,为了使事情简单化,就统一以8000元的相同价格卖出,结果会是怎样的呢?

    我们可以发现,除了丁没有得到消费者剩余之外,其他几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得了消费者剩余。其中最多的当然是甲,他获得了1000元的消费者剩余,乙获得了700元的消费者剩余,就连丙也获得了300元的消费者剩余。这样算来,4台天想电脑的消费者剩余之和是2000元。实际上丁虽然没有获得消费者剩余,也并没有觉得自己吃亏,因为他没有以高于自己愿意支付的价格去买。

添加者:管理系秘书  审核者:管理系秘书  时间:2016-05-21  点击:

版权所有: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管理系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ZMIT

电话:0553-5772776  0553-5910928